敲敲木音樂盒工房-轉動埔里木工業

 敲敲木音樂盒工房

轉動埔里木工業

文╱廖偲妤 ‧ 攝影╱陳美智

得天獨厚自然條件的南投埔里,以酒廠、紙藝聞名。但鮮少人知道,民國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這裡曾是手工藝產業的重鎮,當時兩百多家木工廠專門製作木製品,包含耶誕飾品、音樂盒等等,再外銷至歐美各地。

隨著國內產業轉型和廉價勞工的崛起,工廠逐年往中國、東南亞外移,手工藝百家爭鳴的榮景頓時在埔里消失殆盡。二○一二年八月時,有業者特別將原本移到中國的木製音樂盒工廠,重新帶回埔里,轉型為觀光工房,名為「敲敲木音樂盒工房」(以下簡稱敲敲木),除了呈現埔里早期手工藝品的歷史,讓更多人了解埔里曾光盛過的木工業,同時串連在地老一輩製作木製品的共同記憶,更用設計、品牌觀念打造出與過往不同的木製品,替傳統產業注入文創新活水。

技法精湛,打造童話胡桃鉗

敲敲木的前身為「海山手工藝社」,由第二代老闆施文傑的父親、伯父和叔叔共同經營,一開始主要製作串珠類和圓形木製類(如椅子腳),當時美軍認為產品品質佳,就會購買一些送給家鄉的親朋好友,也意外地讓貿易商看到這些商品,並認為海山有能力做木製產品,於是開始下單,從此海山踏上製作聖誕節飾品、胡桃鉗的旅程,也是當時臺灣少數生產胡桃鉗的工藝社。

一走進敲敲木,印入眼簾的是一排胡桃鉗娃娃,身穿各式各樣的衣帽、神情生動逗趣,第二代老闆施文傑表示,這些都是家族上一代所生產的,過去稱它們為「車枳仔」(臺語),因為它是用車床讓木頭車成圓錐體或圓形,然後進行黏貼、組裝,最後漆上繽紛的顏色,如此精細工法,需要多年學習才能習得一手好功夫。

其中,有一款小型的胡桃鉗娃娃非常特別,它的肚子可以打開,放一種類似檀香的薰香物後點燃,它的嘴巴會吐煙出來,香氣十分地迷人,故此稱為「薰香木偶」,在德國沙芬村也有類似的工藝品,做出的成品更大型。

胡桃鉗源自於德國浪漫主義作家霍夫曼所寫的《胡桃鉗與老鼠王》,故事背景發生在聖誕夜,一位小女孩得到胡桃鉗士兵作為聖誕節禮物,因此展開了一段奇幻旅程,她協助胡桃鉗擊退邪惡老鼠王,幫助胡桃鉗恢復王子之身,王子為了感謝這位小女孩,就帶她去自己的國家,觀賞建築特色的糖果城堡、兩人在雪地裡共舞……俄國音樂大師柴科夫斯基於一八九一年據此編寫成知名芭蕾舞劇《胡桃鉗》,這部經典名劇令施文傑特別在門口處架設一個簡單小螢幕播放這部影片,讓來到這裡的民眾深切地感受到胡桃鉗神奇色彩的魔力。

好景不常,木工業逐漸外移

敲敲木所製作的產品,根據外國人的喜愛而有所改變,陸續製作出風車、玻璃水晶球、珠寶盒、音樂盒等,目前展示的成品高達六千多種,成品不乏都是聖誕夜、舞會等場景,也刻畫栩栩如生的動物造型、居家裝飾等,也讓埔里小鎮很早就接觸到西方文化,了解聖誕節背後的意義。

施文傑回憶起兒時與妹妹幫忙做玻璃水晶球的情形,必須將大型模型塞進加滿水、亮片和防漏劑的水晶球內,把多餘的空氣擠出後,再上一層膠,最後把音樂零件放在底座內,水晶球音樂盒就大功告成,中間的動作幾乎不能間斷,就好像小型的加工廠。而且當時在地有三、四百名畫模型的畫工,繪製的精緻度完全不輸給專業級大師,讓埔里小鎮呈現出超高的藝術造詣。

可是,這樣的手工藝榮景不常。隨著東南亞和大陸廉價勞工崛起,一九九○年左右,埔里木製廠幾乎全部外移,敲敲木也不例外,「在大陸設廠時需要雇用將近千人員工才能符合大量訂單的需求,相較之下有質感的商品卻做不到。之後又遇到中國政策因素,被迫移廠,一開始在松崗設廠,之後燕川、惠州等地,對臺商來說,移一次廠至少要花費一千萬元,我爸常笑說,要不是為了養家活口,才不會去大陸,沒有賺到什麼錢,光是房租總加起來就要一億多,有時候員工還有意讓自己受傷,詐領保險費用,造成諸多管理問題和人事成本。」施文傑指出父親去中國十八年來遇到的窘境,也是每位臺商可能遇到的問題。

但中國勞力成本逐漸地提高,臺商木工廠紛紛關閉,敲敲木再度重回埔里,施文傑不願意將父親這麼辛苦經營的產業付諸於東流,也希望讓更多人知道埔里曾有木匠工藝,決定透過觀光工廠的經營模式重新出發,以「接訂單」和「做工房」為兩大主軸。

2014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4年1月號 (NO.22)》!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