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戰後經濟蕭條,台灣伐木生產仍為維持經濟重要來源,埔里屬盆地地型,週邊擁有相當豐富林業資源,1941-1970年間,埔里伐木業、木材業十分昌盛,約有46家左右,到夜晚呈現商業交易熱絡景象,讓埔里小鎮尤如不夜城,同時製材廠林立,使得手工藝取得木材更為方便且低廉,在原物料價格上有兢爭優勢。.
1957-1960年,台灣第二期經濟建設計畫,選擇玻璃、木材、紙、橡膠做為發展對象,1952年南投縣長關心南投縣工藝產業發展,創辦手工講習會、工藝專修班,針對竹、籐、木、陶器、雕刻、編織、木車床等工藝開班,埔里因原物料來源,導入木工技術,學員畢業後投入手工業推廣工作,於是木車軹製造開始。.

1960年,日本、美國、歐洲經濟起飛,工資成本提高,外商轉向相對工資低廉的台灣代工,也間接開啟台海外市場商機,1971年國內貿易商相繼接下歐美大訂單,木製手工藝製造業引進埔里,以聖誕飾品為大宗,提供半數埔里鎮民就業機會,工廠林立,生產線不斷增加,從1945年至今,登記有案的工藝社約有400多家,若含未登記的小型加工和家庭代工,數量可能超過此所多,因此1979年,手工藝品、木製玩。
目前埔里木工廠數量約十家左右,在面臨大陸成本壓迫下,在地產業必需尋求創新,創造差異化,讓過去的代工環境轉型,能為客戶提供設計,創製造新的代工服務。
資料來源
1.李春振 2012 -埔里木製外銷手工藝產業的發展特徵.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2.楊靜 – 1950年代顏水龍與「南投縣工藝研究班」
3.諸葛正 2008 日治中期台灣木工藝「產業」的成形與「用料」上的變化 –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