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戰後經濟蕭條,然而台灣仍以伐木生產為重要經濟來源。埔里地處盆地,周邊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在1941至1970年間,埔里的伐木業和木材業蓬勃發展,大約有46家相關業者。到了夜晚,商業交易活躍,使得埔里小鎮彷彿成為不夜城。同時,許多製材廠相繼設立,使得取得木材變得更加方便且成本更低。這種情況在原物料價格方面創造了競爭優勢。

1955年12月萊特來臺考察訪 問「南投縣工藝研究班」

1955年12月萊特來臺考察訪,問「南投縣工藝研究班」(取自《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所志》,1998,頁254)

在1957年至1960年間,台灣展開了第二期經濟建設計畫,其中選擇了玻璃、木材、紙和橡膠作為發展的重點領域。在1952年,南投縣長對南投縣的工藝產業發展感到關切,因此創辦了手工講習會和工藝專修班。這些班級針對竹、籐、木、陶器、雕刻和編織等工藝領域開設,並引進木車床等技術,因為埔里地區具備了豐富的原物料來源。畢業的學員們投身於手工業的推廣工作,從而開始了木車軹製造的活動。

1960年,日本、美國和歐洲的經濟迅速崛起,工資成本逐漸提高。面對這種情況,許多外國企業開始尋找工資較低的地方進行代工,而台灣成為了其中的一個選擇。這也間接帶動了台灣的海外市場機會。

到了1971年,台灣的國內貿易商紛紛接下了來自歐美的大訂單。特別是木製手工藝製造業,開始在埔里鎮這個地方蓬勃發展。這些工廠以製造聖誕飾品為主,提供了許多埔里鎮居民就業機會。工廠不斷湧現,生產線也持續擴增。

從1945年至今,已經登記的工藝社約有400多家。如果考慮到一些未登記的小型加工和家庭代工,實際數量可能更多。因此到了1979年,手工藝品和木製玩具等產品的製造仍在持續進行中。

埔里木工廠

目前埔里地區的木工廠大約有十家左右。面對大陸生產成本的壓力,這些木工廠在地方產業中必須尋求創新方式,以創造差異化,使過去僅做代工的環境得以轉型。目前這些工廠仍是以代工的方式營業,然而大部分的第二代繼承人卻並沒有願意接下家族生意的意願。為了能夠繼續發展,這些木工廠需要思考如何吸引年輕一代參與,並開始提供更多客製化的設計和創新製造的代工服務。

資料來源

1.李春振 2012 -埔里木製外銷手工藝產業的發展特徵.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
2.楊靜 – 1950年代顏水龍與「南投縣工藝研究班」
3.諸葛正 2008 日治中期台灣木工藝「產業」的成形與「用料」上的變化 – 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